斑點叉尾鮰,也被稱為溝鯰或鉗魚(因其尾部大開叉深,形狀像鉗子而得名),其在養殖業中的價值逐漸得到人們的認識。這種魚生長迅速,食性雜,容易解決飼料問題,繁殖制種也容易,適溫范圍廣,不需要人工越冬。其肉質細嫩,刺少,味道鮮美,深受消費者喜愛,逐漸成為我國淡水養殖的主要對象之一,其養殖技術也廣為人們關注。

對于斑點叉尾鮰的魚苗培育,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在小魚苗孵化出膜后,它們帶有一個很大的卵黃囊,游動能力很弱,喜歡集群沉在水底。如果此時直接下塘,很容易在淤泥中窒息而死,成活率特別低。因此,需要在小水泥池中暫養,等卵黃囊消失,能自由游動以后再下塘培育魚種。暫養池的大小、深度、內壁光滑度、水流、排水口紗網的設置等都需要特別注意。
在魚苗的飼養過程中,需要特別關注其攝食情況。魚苗在出膜后的幾天內,靠卵黃囊供給營養,卵黃囊消失后,魚苗開始攝食浮游動物。因此,需在暫養池中投喂足量的浮游動物供魚苗攝食。這需要養殖戶具有相當的耐心和細心。同時,暫養期的水質管理也十分重要,需要定期排污,保持水質良好。
魚種的飼養與魚苗的培育有所不同,需要更大的池塘,更深的水位,以及豐富的浮游動物。同時對于魚種的密度控制、餌料的選擇和投喂量等都需要有一套科學的管理方法。而到了成魚養殖階段,除了上述的管理要點外,還需要注意與其他魚類的混養問題。比如,一般不搭配鯉魚和鯽魚,因為鯉鯽和鮰魚的食性相同,而鯉鯽的攝食能力比鮰魚強,可能會影響鮰魚的生長。
對于斑點叉尾鮰的飼料,主要原料包括魚粉、豆餅、麩皮、玉米、米糠及添加劑等。在其不同的生長階段,對于蛋白質、脂肪、粗纖維等營養成分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因此飼料的配方也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同時投餌的方式和時間也需要根據季節和水溫的變化來定。一般來說投餌后應確保在30分鐘內吃完為宜。
總的來說,斑點叉尾鮰的養殖需要注重每一個環節,無論是魚苗的培育、魚種的飼養還是成魚的養殖,都需要養殖戶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耐心細致的工作態度。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斑點叉尾鮰的健康生長,帶來豐厚的經濟收益。
聲明:部分內容、圖片、音視頻素材來源于互聯網收集整理,僅供參考,不代表本站對其內容(觀點)正確性的完全認可!如有相關需求,請聯系我們并以具體溝通為準!如內容侵犯了原著者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