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的生長模式呈現出一種特定的規律。在達到性成熟之前,魚類的生長速度相當迅速,它們不需要將營養分流到性腺的發育上。然而,一旦達到性成熟,情況就會發生變化,因為性腺的發育需要大量的營養,這會導致魚類的生長速度普遍減慢。

從魚苗生長到成魚的過程中,魚的絕對生長速度(即每日增重)會逐漸增加,但其相對生長速度(即每日增量占總體重的百分比,也被稱為日增長率或日增重率)卻會逐漸下降。例如主要養殖魚類的水花魚苗在下塘前的3~10天內其相對生長速度大,日增長率可以達到15%~25%,日增重率為30%~57%,之后相對生長速度會逐漸減小。青魚、草魚、鰱魚和鳙魚通常在孵化后的第3~4年達到*大的生長速度;而2歲的鯉魚、鯽魚、鳊魚和魴魚的絕對生長速度大。
影響魚類生長的因素有很多,以下是幾個主要的:
性別:在大多數情況下,雄性魚比雌性魚更早達到性成熟,因此它們的生長高峰期也會提前結束。這是因為雄性魚需要提前消耗營養來供給其性腺的發育,所以通常雄性魚的體型會比雌性魚小。例如草魚和鯽魚等魚類中的雄性魚,由于性成熟較早,同批次的雄性魚往往比雌性魚小。但也有例外比如黃顙魚,其雄性魚的體型就比雌性魚大,這也是為什么會出現人工培育“全雄性魚”的現象。
餌料:在保持飼養密度和水質不變的條件下,提供適量或高質量的餌料,能有效促進魚類的生長速度;相反,餌料不足或質量差則會導致魚類的生長速度減慢。然而,也需要注意,過度的投餌可能會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容易引發水質惡化。因此也需要合理配置一定數量的濾食性魚類來調節水質。水體富營養化的后果是水體中浮游生物的過度繁殖,這可能會導致水體缺氧而引發魚類死亡。
密度:在水質和餌料供應一定的條件下,養殖密度越大,魚類的生長速度就會越慢。這主要是因為隨著養殖密度的增大,魚類對餌料和溶解氧等資源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導致部分魚類因無法獲取充足的食物或其他適宜的生活條件而生長受限。
聲明:部分內容、圖片、音視頻素材來源于互聯網收集整理,僅供參考,不代表本站對其內容(觀點)正確性的完全認可!如有相關需求,請聯系我們并以具體溝通為準!如內容侵犯了原著者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