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臨近室外規模化水產養殖面臨嚴峻的防寒挑戰,對于不耐寒的溫水性魚和蝦類如鯪魚、羅非魚以及羅氏沼蝦等,低溫環境可能會帶來致命的威脅。這些水產品種在遭遇臨界溫度以下的環境時,若無妥善的保溫措施不僅可能凍傷甚至大量死亡,為了確保養殖品種的安全越冬,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防寒技術措施至關重要。

一、明確防寒重點保護對象
首要關注的是那些對低溫環境*為敏感的溫水性魚類和蝦類。例如鯪魚在6-7℃的環境中就會遭受凍害,羅非魚在10-12℃時開始面臨死亡風險,而羅氏沼蝦在持續14℃的環境下也難以存活。這些品種在水溫接近其臨界點時必須立即采取有效的保溫措施,以避免因凍傷導致的病害感染,如水霉病和寄生蟲病等。
二、實施關鍵防寒技術措施
1. 越冬池的準備:對于有條件的養殖場,應盡量將溫水性魚、蝦類移入專門的越冬池內,同時加強對越冬設施的日常檢查與維護,確保其密封性,防止雨水和地下水的滲入。在*端低溫天氣下可以考慮采用加溫設備來維持池水溫度。
2. 加深池水與搭建保溫設施:對于沒有越冬池的養殖場,可以在寒潮來臨前逐步加深水深,以利用深層水體的保溫效果。在加水過程中應注意緩慢、少量添加,避免水溫層急劇變化引起的應激反應,同時在池塘的北側搭建擋風設施,如擋風板或擋風墻,以減少冷風對水溫的影響。
3. 減少對養殖品種的干擾:在越冬期間應盡量減少對養殖品種的人為干擾,如非必要的捕撈和轉運,若因特殊情況需要過塘,應謹慎操作,避免造成魚體損傷,在操作后及時進行消毒處理。

三、加強越冬期日常管理
1. 水質監測與調控:越冬期間應增加水質監測的頻率,每天早、中、晚各進行一次巡塘,密切關注水溫、溶氧量及水質變化,確保水體中的溶氧量充足,防止因缺氧導致的養殖品種死亡。
2. 避免使用太陽燈加溫:露天魚池晚上應避免使用太陽燈進行加溫。因為燈光會吸引魚、蝦游向水面,從而增加其凍傷的風險。
3. 謹慎使用增氧機:露天魚池應盡量減少增氧機的使用,以避免池水上下對流加速池底水溫的下降。
4. 及時處理凍傷與死亡情況:一旦發現池中出現凍傷或死亡的魚、蝦,應立即將其撈出并妥善處理,防止尸體腐爛對水質造成污染,避免立即對池水使用消毒藥物,以減少對養殖品種的應激刺激。
5. 水溫回升后的管理:隨著水溫的回升應保持謹慎,不要急于投喂飼料,以防魚群因上浮攝食而遭受凍傷或感染疾病。待水溫穩定回升后,可以適當換水并進行水體消毒與水質調控工作。在選擇消毒劑時,應優先考慮刺激性小的碘制劑產品;同時可根據水質情況使用底質改良劑來改善池底環境,為幫助魚、蝦恢復體質,可以投喂添加了維生素C和魚油的人工配合飼料。
室外規模化水產養殖的冬季防寒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養殖設施的改進、日常管理的精細化以及應急處理能力的提升等多個方面,只有全面落實這些防寒技術措施和日常管理要求,才能確保養殖品種安全度過寒冷的冬季,為來年的豐收奠定堅實基礎。
上一篇:陸基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的增氧技術
聲明:部分內容、圖片、音視頻素材來源于互聯網收集整理,僅供參考,不代表本站對其內容(觀點)正確性的完全認可!如有相關需求,請聯系我們并以具體溝通為準!如內容侵犯了原著者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