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養殖過程中,隨著飼料的不斷增加,未被食用的飼料和魚蝦排泄的廢物也會逐漸累積,這些廢物中含有大量的氮元素,導致水體中的氮源過剩,從而使得氮磷比例失衡。這種營養失衡的環境不再適合現有藻類的生長繁殖,新鮮藻類無法產生,而老化藻類的光合作用能力減弱,產氧能力下降,進而導致水體的自凈能力降低,有機物無法及時分解,水質變得濃重,水體老化問題隨之而來。

水質老化問題在池塘養殖中尤為常見。老化的藻類會釋放毒素,其中藍藻、裸藻、甲藻等具有更強的毒性,對養殖環境造成更大的影響,由于藻類無法利用這些過剩的氮元素,氨氮、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就可能產生。隨著時間的推移,藻類逐漸老化死亡。
池塘中藻類老化的時間越長,水體中積累的藻類毒素就越多。這會對養殖對象產生不良影響,輕則導致厭食、生長緩慢,重則引發一系列并發癥。例如,老化死亡的藻類沉底后可能粘附在養殖對象的鰓部,導致爛鰓病;沉底后腐敗大量消耗氧氣,導致厭氧細菌大量繁殖,從而引發細菌感染和偷死等現象。
一、探討水體老化的成因
1. 溶氧量不足:當水體中的溶氧量不足時,養殖品種的正常生命活動會受到抑制,影響其生長和繁殖。同時,缺氧環境會導致水中物質進行厭氧循環,產生有毒物質,對水產品造成直接毒害。
2. 有機物累積:有機物在水體中累積過多時,厭氧分解會占據主導地位。這會導致底質和底層水中積累大量有毒物質,如低級脂肪酸、低級胺類、硫化氫等。
3. 不當的氮磷比例:適當的氮磷比例對于水體生態至關重要。當氮磷比例低于或高于5~12:1的范圍時,會限制水體的生產力。
4. 代謝廢物積累:水生生物的代謝產物,特別是氨,如果在水體中積累過多,會對水生動物和養殖品種產生毒害作用,降低水體生產能力。
5. PH值異常:水體PH值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營養物質的循環和水生生物的正常生理活動。
6. 營養元素缺乏:水體中缺乏一種或多種營養元素會限制藻類的正常生長繁殖,進而降低水體生產力。

二、識別水體老化的跡象及應對措施
1. 水花渾濁呈黃綠色:當水面出現渾濁且呈黃綠色的水花時,表明水體已經開始老化。此時應使用漂白粉或強氯精等藥物殺滅不易消化的藻類和衰老細胞,同時加注新水、引進藻種和追肥以激活藻類生長。
2. 水花透亮無色:當水花晶瑩透亮且沒有顏色時,說明該水體老化程度嚴重。應采取補加新水、補充營養元素和藻種等措施來恢復水色和改善底質。
3. 醬紅色水色伴隨缺氧:在夏季缺氧浮頭后,如果水色變為醬紅色且在下風頭出現團塊狀的醬紫色區域,表明浮游植物數量很少而浮游動物數量過多。此時應先局部施用殺蟲藥殺滅部分枝角類浮游動物,然后大量排出老水并加入新水和藻種來重新培育水質。
4. 水色發黑:水色發黑是水體老化的常見表現之一。為了改善這種情況,應加注新水并增加增氧機的使用時間來提高水質的活力。
總的來說,解決水質老化的比較好的方法是排換和加注新水來改變和更新水體中的物質組成,通過合理管理飼料投喂、定期清理池塘底部廢物、控制養殖密度以及維持適宜的氮磷比例等措施也有助于預防和改善水體老化問題。

此外,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模式也為水產養殖業帶來了革新,有效解決了水體老化這一長期難題。該模式通過高效過濾、生物凈化等技術手段,實現養殖水體的循環利用,大幅降低了換水量和排污量,這不僅節約了水資源,還減少了養殖過程中對環境的壓力。更重要的是循環水養殖系統能夠維持水質的穩定,為水生生物提供了一個健康的生長環境,有效避免了因水體老化導致的生長緩慢、疾病頻發等問題。同時該模式還便于對養殖環境進行精準控制,如溫度、溶氧量等關鍵參數,進一步提高了養殖效率和產品品質,為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
聲明:部分內容、圖片、音視頻素材來源于互聯網收集整理,僅供參考,不代表本站對其內容(觀點)正確性的完全認可!如有相關需求,請聯系我們并以具體溝通為準!如內容侵犯了原著者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