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民對健康、優質食品的需求提升,規模化、工業化已成為畜牧種植、水產養殖發展的必然趨勢。特別是在水產養殖領域,工廠化養殖正在逐漸崛起。自2000年開始,隨著國外工業化循環水養殖技術進入規模化應用階段,相關研究更加深入,先進的水生生物技術、工程技術不斷集成創新并應用到該領域。近年來,我國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的面積、產量在逐年增加,尤其是淡水工廠化養殖增加幅度非常明顯。以下從多個方面探討如何進行工廠化循環水養殖。

一、養殖品種和密度
在設計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時,首先要明確養殖品種和密度。不同品種對循環水系統的需求有所差異,也會影響設備的選擇。如果養殖技術過硬,可以優先考慮養殖名貴品種。目前,淡水的鰻魚、飼料鱖魚、鱸魚、澳洲淡水龍蝦、淡水石斑魚、娃娃魚等都是熱門品種。在選擇養殖品種時,還需要考慮該品種未來的市場價格。同時要權衡養殖密度與產量、利潤之間的關系。高密度養殖對水體環境和品質有很高的要求,而這正是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的優勢所在。
二、魚池選擇
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模式需要考慮水流形態、流速、自行集污排污與魚池工程標準化設計等因素。圓形魚池因具有清潔、無傷害、管理方便等優點,相較于傳統的方形池塘更受歡迎。此外圓形魚池可以使用PP或PE等高分子塑料制造,性價比較高。
三、水質管理
糞便、殘餌等易堵塞凈化設備,分解產生的有機物、氨氮等去除難度較大。因此,需要綜合考慮過濾效率、穩定性、自動化程度等需求。高端養殖模式需要根據水質、負荷、結構等條件進行精準設計,實現高效、穩定、廉價的水質管理。此外魚類代謝產生的有毒物質會影響水質,需要通過精準設計來降低這些有毒物質的含量,提高循環水的利用率。
四、水體增氧
溶解氧對養殖密度、凈化效率、能耗等有直接影響。高端養殖模式需要高效、無效能耗小、噪聲低、無驚擾和應激反應的增氧系統。例如,采用空氣增氧系統需要進行精準的核算,使用合理的工藝及精準的設計。推廣富氧增氧技術,提升承載能力及單產能力。
五、尾水處理
養殖尾水中富含無機N、P及養殖固廢,直接排放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并浪費資源。因此,開展生態凈化關鍵技術研發、模式構建已成為熱點,如魚菜共生/魚藻共生系統等。這些系統不僅可以凈化尾水,還可以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實現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六、溫控設施
雖然目前國內的水產養殖仍采取“因地制宜”的養殖方式,但隨著市場行情的不斷變化,跨地域、跨溫度帶的養殖方式也逐漸興起。實現冷水魚在低緯度地區成功養殖的關鍵在于對養殖水體溫度的控制。因此,在工廠化循環水系統中,必備的溫控設備是實現這種跨地域養殖的主要部分。依托國內充沛的電力供應滿足溫控需求是推動養殖業發展的重要保障。
聲明:部分內容、圖片、音視頻素材來源于互聯網收集整理,僅供參考,不代表本站對其內容(觀點)正確性的完全認可!如有相關需求,請聯系我們并以具體溝通為準!如內容侵犯了原著者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