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水養殖模式,一種集環保與高效益于一身的水產養殖模式,正在逐漸成為行業內的研究熱點。與傳統的養殖方式相比,它不再受到水質環境、天氣等外部因素的制約,使養殖更加集約化、工業化。然而,盡管國外已完成水產行業的工業化進程,但在國內,這一模式的發展仍然面臨著重重挑戰。

首當其沖的問題就是前期投資成本的高昂。土地租賃、土建與大棚、設備采購、輸電線路、道路鋪設等費用不菲,而且很多水產養殖場位于遠離城市的區域,物資運轉困難,土地等資源可能還需要一次性大額支出。此外,循環水設備的成本也不低,尤其是對于那些想要在內陸地區進行循環水養殖的養殖戶來說,如果沒有廉價的熱源或水源,加熱和換水的成本就足以使他們望而卻步。
除此之外,系統能耗太高也是循環水養殖模式推廣的一個難題。在運營成本中,大部分成本都來自于系統運行的能耗。北方一些地區,如果沒有就近的廉價熱源,單純用水產養殖熱泵耗電量驚人。如何降低能耗、節省電費成為了養殖戶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同時,農業補貼后遺癥也是影響循環水養殖模式推廣的一個因素。一些地區曾出現過大規模的循環水養殖改造、有關部門進行設備款補貼的“惠民”政策,但由于采取的是在指定的廠商購買設備才能享受補貼的措施,導致養殖戶高價買的設備效果卻大打折扣,從此對工廠化循環水養殖設備存在著諸多成見。
另外,循環水技術有某些關鍵技術有待突破。比如亞硝酸鹽的去除問題,這是循環水養殖*核心的問題之一。因為長期不換水而養殖過程中仍在不斷地向水中增加飼料會導致氮元素在水體中的濃度積累到一定程度后無法從水中排出,亞硝酸鹽的濃度會逐漸升高。現有的生物過濾方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處理氨氮和亞硝酸鹽但并不能徹底解決問題。因此如何把氮元素從水中“拿”出來是徹底解決目前這個問題的根本辦法。但是反硝化細菌需要在厭氧的環境中才能起作用而水產養殖的水環境往往是高溶氧的因此在循環水中培養厭氧的反硝化細菌有一定的難度。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可以提出一些具體的解決方案: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建議客戶根據自身當地的情況和經濟能力盡可能地降低成本;在系統能耗方面可以從多方面入手如修建大型生化過濾池、減少水泵的功率和數量、選擇性價比*高、效果*好的設備等;在農業補貼方面政府應該加強監管確保補貼政策真正惠及養殖戶;在循環水技術方面需要加強研究和開發突破關鍵技術難題。
聲明:部分內容、圖片、音視頻素材來源于互聯網收集整理,僅供參考,不代表本站對其內容(觀點)正確性的完全認可!如有相關需求,請聯系我們并以具體溝通為準!如內容侵犯了原著者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