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以來工廠化水產養殖系統有了較大的進步,我國以工廠化養殖、網箱養殖、人工漁礁為代表的設施漁業發展迅速,目前國內已形成了一個因地制宜、多種模式并舉、立體開發應用的海水養殖新局面。
工廠化循環水養殖
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具有科技含量高、投入高、產出高的特點,被視為現代漁業的代表,也是目前世界水產養殖業的發展方向。

我國的工廠化養殖起步較晚,20世紀70年代從國外引進相關的技術,90年代初才進入產業化發展階段。近幾年,我國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推廣迅速,加之政府在環保漁業方面的補貼和環保法的嚴格實行下,循環水養殖成為養殖業者的首要選擇,我國循環水養殖企業主要集中在山東、河北、遼寧等省份地區, 平均產魚15~50千克/平方米。
工廠化養殖方式大體上可分為開放式流水養殖、半封閉循環水養殖、全封閉循環水養殖三種:
國內流水養殖其廠房多釆用輕鋼結構,深色玻璃鋼瓦,磚混墻體; 養魚池為磚混結構或玻璃鋼,有圓形、橢圓形、環道形等不同形狀養殖池。目前養殖池多以方形居多(部分室內循環水養殖采用圓形養殖池),單池表面積為20?100平方米不等,采用周邊進水、中央排水的循環運轉模式。近年來,海區水質不穩定,常有赤潮發生、病原媒介增加和水質污染嚴重,因此開放式大排、大灌的養殖方式,增加了魚蝦的發病幾率,造成養殖效果和病害多發。
半封閉式養殖采用封閉式養殖結合添加海水或者淡水的養殖模式,這種養殖方式能進一步提高養殖成功的可能性,但隨著養殖的進程,水體殘餌和排泄物越積越多,水體富營養化趨勢逐步加大,完全封閉養殖十分困難,因此,必須加入過濾沉淀消毒處理過的海水或者淡水。
全封閉循環水養殖又稱循環過濾式養魚,其主要是對池中排出的污水通過生物處理和水質過濾消毒等程序,凈化處理后再注入魚池,因此耗水總量非常少,每次只需補水5%-8%即可,同時使用加溫設備調節水體溫度,以滿足不同魚類的生活環境。
西安天浩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TH-RAS循環水養殖系統可用于半封閉式養殖和全封閉循環水養殖,主要特點是:
1、系統集成度高,蛋白分離、增氧機、生物反應、生物過濾,四大功能模塊融合到了一起;一次性完成各自工作,節約了3/4的電耗,且實現了水力自動化控制。
2、電力設備少,系統摒棄了部分用電設備,如:增氧機、微濾機、蛋白分離器等用電設備。
3、主體設備采用無壓水處理系統,使用揚程一般為5~6米的循環水泵,運轉費用是傳統水處理系統的1/10~1/15。
4、產生的污水量少,設備根據濾層含污量實時自動反沖洗;日反洗水量(排水)為總水量3-5%沖洗強度可達32升/平方米.秒,反沖洗時間不超過3分鐘;反沖洗時無電能損耗。
5、系統不用更換生物濾料,設備反沖洗徹底,無堵塞隱患,5-6年增補少量濾料即可。
海水網箱養殖
我國海水網箱養殖自20世紀70年代起,經過30多年的發展,網箱總數已超過120萬只,近幾年國內的一些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密切合作進行了大量的基礎 研究和產業基礎設施開發,通過借鑒國外先進技術并結合我國海況條件,自行設計和研制了價格低、總體性能達到或超過國外的網箱設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目前深海大型抗風浪養殖網箱在 浙江、山東、福建和廣東等省數量較多,網深8?12米,主要的養殖大黃魚、真鯛、美國 紅魚、軍曹魚、石斑魚、黑鯧、鱸魚和六線魚等,養殖種類約30多種,年產量約3萬噸,并形成了多處規模較大的深海網箱養殖基地。
人工漁礁
我國人工漁礁的試驗研究起始于1979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在北部灣投放了我國人工漁礁。

1981年起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和南海水產研究所先后在山東省膠南、蓬萊和廣東省大亞灣、南粵沿海投放了人工魚礁進行了相關研究。但由于受當時的財力及思想觀念所限,人工魚礁投人較少效果并不十分明顯。2001年2月廣東省人大四次會議上通過了“關于建設人工漁礁保護海洋資源環境”的議案, 帶動了全國其他沿海省市(福建、上海、山東)新一輪人工漁礁建設和研究工作。
海洋牧場
海洋牧場即在某一海域內,采用一整套規模 化的漁業設施和系統化的管理體制(如建設大型人工孵化廠,大規模投放人工漁礁,全自動投喂飼料裝置,先進的魚群控制技術等),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態環境,將人工放流的經濟海洋生物聚 集起來,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海上放養魚蝦貝類的大型人工漁場。

其目的是為了提高某些經濟品種的產量或整個海域的魚類產量,以確保水產資源穩定和持續增長;在利用海洋資源的同時重 點保護海洋生態系統,實現可持續生態漁業。
聲明:部分內容、圖片、音視頻素材來源于互聯網收集整理,僅供參考,不代表本站對其內容(觀點)正確性的完全認可!如有相關需求,請聯系我們并以具體溝通為準!如內容侵犯了原著者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